中国大陆制定的普洱茶国家标准将普洱茶外观形态确定为两种:一种是散形茶;另一种是紧压茶。
散形茶虽然与绿茶、乌龙茶、红茶外观形态相同,也可以直接冲饮,但与真正意义的普洱茶尚有一段距离。它只是完成了普洱茶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,还缺两个过程:一个是紧压,一个是后陈化(也称后发酵)。
虽然散形茶在贮藏过程中也存在持续发酵的动能,但推动这种动能的是有氧菌(也称有氧发酵)。但普洱茶最有价值的衍生物(大量对人体含有保健功能的化合物)却是在厌氧状态下出现的,也是厌氧发酵的结果。

普洱茶是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连续转换的发酵模式,离开厌氧发酵,普洱茶的功能性将大打折扣。而普洱茶的厌氧发酵必须依赖一种特殊的物理形态作为发酵载体。这个载体就是“紧压模式”,即我们经常看到普洱团茶、普洱饼茶、普洱沱茶、普洱砖茶四种形态。

为什么是“紧压模式”?
普洱茶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过的“原始发酵最科学的方法”。它最大的优点是将普洱茶的发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。
第一个阶段为有氧发酵。
主要体现在普洱茶初制阶段,包括鲜叶采摘、杀青、揉捻、晒青、分拣等。在这个阶段,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(chloro-phyllase)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,并在多酚氧化酶(polyphenol oxidase)催化作用下,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-苯醌类化合物,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,出现难得的褐变现象。
在这一阶段,普洱茶的“揉捻”显得尤为重要,基本采用“重力揉搓”的方式,其目的是通过“重力揉搓”将茶叶表面的“保护膜”搓碎,再以自然晒干的方式,使空气中“悬浮”的多种微生物菌群“侵入”,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“自然接种”。

第二阶段为厌氧发酵阶段。
普洱茶在初制加工之后(晒青毛茶),必须将其紧压成形,即团、饼、沱、砖。最初,我们始终有一个疑问:为什么是团、饼、沱、砖呢?而不是其他模式?很多资料解释是因为运输方便的考虑。
如果仅仅是为了运输的方便,除了“砖”符合这个因素外,其他的团、饼、沱都不具备运输方便的特点。这是因为:一是它们都有圆形弧度,而有圆形弧度的物品很难叠加,因为它们的受力面积比“砖”小,受力均匀度也比“砖”差了一大截。这就自然带来了运输上的难题。
同时,多酚氧化酶在接触到茶叶的酚基底物而产生酶促反应,其涉及到的主要底物是黄酮类物质,如根皮苷、儿茶素、表儿茶素和基于表儿茶素骨架结构的一系列花青素配基低聚物(二聚体至七聚体)。完成普洱茶初级氧化阶段。即有氧发酵。

点赞(0)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