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茶汤的预期,也影响冲泡方法的确定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一是浓度(要偏浓、偏淡还是适中);二是茶水融合度(是否注重茶水融合度);三是注重香气还是注重汤感。浓度主要可以通过调整闷泡时间来处理。茶水融合度主要受水温影响,尤其是陈茶,如果泡陈茶水温不够,则会出现茶水融合度不高甚至茶水分离的现象。

香气和汤感的侧重,可以通过泡茶器的灵活运用、水温高低和注水手法来调整。泡陈茶使用紫砂壶可提香;泡新茶用盖碗可防高温闷泡,从而使得汤感偏柔和。水温偏高,可以激发香气;水温避免过高(因茶而异),尤其对新生茶而言,可使汤感偏绵柔。注水手法方面,也一向有“香靠冲,汤靠吊”的说法。

那么,
当我们打开一饼生普到开汤前,
我们应该考虑什么呢?
我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:
第一,这款生普适合用什么泡茶器来泡?
第二,这款生普适合以什么水温来冲泡?
第三,这款生普适合用什么品茗杯来品饮?
当然,回答这三个问题也需要结合品饮者的预期,也即是品饮者想要泡一杯怎样的茶出来,想要怎样的品饮体验。根据自己对茶汤的期望,结合茶性,来回应上边三个问题,从而初步确立冲泡方案。
回答完这几个问题,也就解决了“茶、水、器”三个要素的问题了,那么,在正式开汤前,我们还要考虑“人”的要素,也就是冲泡手法的问题,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要考虑:第一,投茶量多少(茶水比例)合适?第二,闷泡时间如何把控?第三、冲泡手法需要注意什么?接下来,我们带着这些问题,来打开我们手中的生普。
看茶闻茶,初识茶性
单从品饮的角度来看,要以“品饮体验最大化”为导向,扬长避短地进行冲泡。这就需要“知其长,识其短”,才能把茶泡好,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“识茶性、定泡法”。
第一次打开一饼茶,我们如何“识茶性、定泡法”呢?可以分成三个步骤:第一步,打开一饼茶,通过看、嗅来形成初步判断,确定初步的泡法;第二步,撬茶、洗茶、润茶,做出进一步的判断,细化泡法;第三步,在正式开汤时,试茶性,进而调整、优化泡法。
首先,我们来讲第一步。在打开一饼生普的棉纸之后,我们通过看、嗅来对茶性形成初步判断。
通过看,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三方面的信息——用料、年份和仓储;通过嗅,主要判断仓储情况,并辅助判断用料和年份。
用料主要看条索、老嫩度、色泽、整碎、净度,以条索粗壮、老嫩适中、光泽好、条索完整度高、黄片杂质无或少为佳,以条索干瘦、老嫩不一、光泽差或无光泽、条索完整度低、黄片或杂质多为劣。通过上述各个指标的综合判断,可以一饼生普内质是否丰富及品质的高中低形成一个初步的判断,也仅仅是初步判断而已,还需要通过后续环节尤其是开汤环节来进一步判断。当然,在实际上,我们主要看整体的品相,也就是上述各类指标的综合呈现。

点赞(1)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