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当与茶友聚于逸品茶室之时,则因人数多少而择器,因席中人喜好而定泡法,以调整茶汤浓淡、汤量多少、冲泡节奏快慢。如遇人数较多时,则需同时启用两把壶,方不至于“泡不应饮”,也避免因“茶歇”(泡与泡之间稍做停歇)不当而影响冲泡效果。笔者有过多次为20人同席主泡的经历,均需同时启用两把超大容量紫砂壶,当然,还需两三位茶友协助煮水、分汤。

当驱车外出之时,则仍需借助保温壶闷泡,尤其是长途驱车途中,在服务站休息时,保温壶闷泡的茶,浓稠,喝起来既解渴又解乏。旅途之中,可以保温壶闷泡,也可带上便携式茶具(一壶几杯足矣)。外出用餐,因条件限制,喝茶量大,则以大壶冲泡法。即使酒楼只能提供大瓷壶,也有办法可以把茶泡好,用大瓷壶作为泡茶器,用另一个大瓷壶作为大公道杯。
以上种种,不一而足。这只是说明一款茶的N种泡法,而事实上,我们虽然会偏爱某种茶,但也在兼着喝不同的茶,我们会因时、因地、因人、因兴致、因场合等不同之“需”而选择不同的茶。
这说明,我们都在因需而泡,只不过我们有点“不知不觉”。
小道理 大意义
因需而泡,一句普通的话,一个简单的道理,然则对于大众茶友来说,有着大意义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两方面理由。第一,泡的人知道要“因需而泡”,喝的人才能喝好。第二,自己知道要“因需而泡”,才能泡好。
时常泡茶的人(主泡手),要把“因需而泡”放在开汤之前,想好这个“需”是席中众人之需,谋定而后泡,这样才有可能把茶泡好,让席中大多数人把茶喝好了。这一点意义不小,因为很多时候,茶席之中,大家是被动式喝茶,主泡手泡什么,泡出来怎样,大家就喝什么。

主泡手没有“因需而泡”的例子,现实中有不少。前不久,有一位茶友告诉我,他每次去到某位茶友那里喝茶,人家接连泡几泡单丛,每次自己都喝得心慌慌(“茶醉”表现)。
有个常见的现象是,好茶者待客,往往好茶招待,按照自己习以为常的方式冲泡,于客人而言,可能浓了,量多了,往往就睡不好觉了。笔者的家乡潮汕以工夫茶著称,然而,一些旅外潮人尤其是年轻人,逢年过节回家乡走亲访友,一不小心就有肚子呱呱叫等“茶醉”表现。

点赞(0)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