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来是所到之处都喝茶,容易喝过量,且基本上主人家迎客都是重新泡一壶,前几泡往往又偏浓;二来是揭阳地区以喝当地的土茶“炒茶”(一种重火炒青绿茶)、凤凰单丛为主,许多老茶客又习惯泡得比较浓。这些常见的现象告诉我们,主泡手没有“因需而泡”是一个很普遍且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。

我们自己泡茶喝,要“因需而泡”。可以说,有些茶友没能把茶喝好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“因需而泡”。近饥之时、夜深时刻不泡浓烈之茶。不能腹中空空如也,还来泡生普新生茶或凤凰单丛。夜深了,就不能贪杯多饮,以免有夜尿,或影响睡眠。

除了要重视每一个喝茶时光的“因需而泡”,还要重视阶段性甚至长远的“因需而泡”。有些茶友因喝茶不当损伤身体健康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重视“因需而泡”。现实生活中,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有些茶友肠胃不好却长期饮用绿茶及轻发酵茶品,加上冲泡不当,把肠胃喝坏了,这样的例子是最常见的。
有些单位会议室用瓷杯闷泡铁观音,会议长,茶又一直闷着,久而久之,喝的人肠胃多少都受损。有个茶友多年前刚喜欢上普洱时,每天总要来三泡生普,人称“某三泡”。后来他告诉我浅年份生普喝太多身体受不了,因为他自己本身体质就偏虚寒,结果搞到要找中医调理,基本上不敢再碰浅年份生普了。
笔者一开始痴迷普洱茶之时,也曾一度受过量饮茶之害,尤其是品茶会过于集中的阶段,没有合理节制导致肠胃略有受损,喝多新生茶感觉就爱流口水。好在后来觉察及时,加上有一些“前车之鉴”的案例警示,坚持“尝新茶、品陈茶、喝熟茶”的原则,以中期茶为主辅以熟茶作为生活茶,遇品茶会也尽量控制饮茶量,时常注意身体反应,才不至于重蹈他人之覆辙。
这也是后来笔者在逸品茶友会中反复倡议茶友们应当将“适体”的择茶标准放在“适口”之前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当然,“适体”也是“因需而泡”中的一个重要之“需”。因为,“适体”既是指适合自身体质,从阶段性来讲,长远来讲;同时,也指适合某时某刻的身体状态。
因需而泡,说到底,还是一个“度”字。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,凡事要把握一个度,过犹不及。喝茶也是一个道理。有一次,有个茶友问我一天喝茶量多少比较合适?我告诉他这因人而异,得觉察自己身体的适应情况。我工作日一般是喝10~20g,上午3~5g,下午3~5g,晚上和家人喝一泡,单人量算起来一般就10多克。茶友一对比,感觉自己20~30g/天(上午10g,下午10g,晚上7g左右)的量多了。
茶为国饮。饮茶有益健康。然而,这里有个大前提,就是“以科学、健康的方式”饮茶。
量变引起质变。1.01的365次方是37.8,0.99的365次方是0.03。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提出“因需而泡”,期望能为广大茶友在泡品之中“现知现觉”甚至“先知先觉”提供一点启发、一些借鉴,更好地觉察,让茶时光更加愉悦,让茶生活更加健康。

点赞(0)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