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茶经》写作修订历时14载,大约成书于775(也有说法认为,陆羽于765年完成《茶经》,775年以后再度修改,780年后定稿),传播数十年后,出任湖州刺史的于頔(于頔791年任湖州刺史,且根据史料分析,其茶山诗是在任湖州刺史期间所刻)为何还用“荼”字呢?

这说明在当时,可能“茶”与“荼”两字并用。另外一种解释,笔者认为与出版技术的发展有关。东汉蔡伦造纸,隋唐有了雕版印刷,不必像先秦时期必得仰仗钟鼎碑石来记录历史事件。此时,碑刻更多地转化为金石欣赏艺术,所以,于頔的“茶山诗刻石”作“荼”字,是一种艺术手法,体现的是艺术家的一种复古情怀。

唐代以后的宋元明书画,延至晚清民国,都有艺术家以“荼”指“茶”。吴昌硕书法《角茶轩》中的“茶”也是多一画,写作“荼”。甚而当代不少书法家在写“茶”字时也会写作“荼”。可见,在表达“茶”的意思,书画家或出于审美之故,多用“荼”,而文人学者出于文化传播的准确性,则统一用“茶”。

顺便提一句,说到现当代艺术家用“荼”字,大家最熟知的要数吴冠中的笔名:吴荼茶。根据吴冠中年表可知,1938年,吴冠中在国立艺专预科结业,升入本科学油画。这一年,他开始用“吴荼茶”为笔名,后改为“荼”,成为画作上的签名。但何以用“荼”为别名,吴冠中并未给过解释。

有艺术家分析,曾经留学法国的吴冠中,对梵高尤为崇拜。吴冠中曾经说过,“梵高用红色画树,那旋转奔放的运笔直指夜空,那强烈豪迈的情感,那沉着、浓重的红色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妙境。” 或许可从这段话中看出吴冠中用“荼”为笔名的端倪,当然,此时的“荼”似乎与“茶”的关系不大了。

 

点赞(256)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